谈婚论嫁1979 年,正值改革开放初期,社会风气逐渐开放,但对于许多家庭来说,生活依然充满艰辛与挑战。
就在这一年,苏蓉蓉选择了退学,而她的大哥也步入婚姻殿堂。
那一天,阳光明媚,一辆装饰精美的马车缓缓驶入村庄,引来众人围观。
马车上坐着一位美丽动人的新娘,她就是大哥的妻子。
这位嫂嫂容貌姣好,风姿绰约,堪称十里八乡难得一见的美人儿。
苏家上下喜气洋洋,欢声笑语此起彼伏。
大嫂进门后的第二年,顺利产下一子,全家欢喜不己。
然而,命运却无情地捉弄着他们,孩子未满周岁便不幸夭折。
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全家人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,久久难以释怀。
幸运的是,大嫂后来又相继生下两个聪明可爱、英俊潇洒的男孩,给苏家带来新的希望与活力。
时光荏苒,转眼到了 1983 年,二哥也迎来了他的大喜之日。
此时,交通条件有所改善,可以雇佣汽车去迎接新娘了。
婚礼热闹非凡,亲朋好友齐聚一堂,共同见证这幸福时刻。
二哥成婚次年,二嫂诞下一名男婴。
据长辈们描述,这孩子长得机灵俊秀,惹人喜爱,仿佛浑身透着一股灵气。
可惜造化弄人,这个孩子在一岁半时患上肺炎,最终不治身亡。
痛失爱子,使得二嫂心力交瘁,苏家再次沉浸在无尽的哀伤之中。
此后,二嫂坚强地振作起来,陆续生下两个女儿。
这两个女孩健康成长,乖巧懂事且勤奋好学,长大后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。
值得一提的是,小女儿与王铮同年出生,两人自幼相识,关系甚好。
面对大哥、二哥家头胎儿子接连夭折的惨状,蓉蓉的父亲心生疑虑:莫非是自己前世造了什么孽,以至老天爷如此狠心地惩罚他家?
这种想法萦绕心头,令他倍感痛苦与自责。
蓉蓉的妈妈来到村子南边的河神庙里虔诚地拜神,她双手合十,嘴里念叨着:“祈求神明保佑我们家的子孙后代能够世世代代平平安安、顺顺利利!”
自从蓉蓉成年之后,前来向蓉蓉提亲的人便络绎不绝。
这天,蓉蓉妈妈的两姨姐妹来到家中做客并小住一段时间。
闲聊间突然提到:“老姐姐啊,你看咱们两家关系这么好,要不要亲上加亲,让我家小儿子和蓉蓉凑成一对怎么样?”
面对这个提议,蓉蓉妈妈既没有明确表示赞同,也没有首接拒绝。
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:“哎呀,这事儿可不是我们当大人的说了算的呀。”
事后,蓉蓉妈妈将此事告诉了蓉蓉,并语重心长地对她说:“你三姨之前还说想让你跟她家儿子成亲呢,但你三姨别看她平常为人和善亲切,一旦当上婆婆恐怕就是个狠角色哟。
所以咱还是别掺和这些事了,就保持现在这样当亲戚就挺不错的,如果真成了婆媳关系,以后恐怕有的是苦日子等着你过呢。”
这事儿便不了了之。
时光匆匆,转眼间又是一个金秋时节。
这天,家中迎来一位媒人。
她此次前来,是要给苏蓉蓉介绍一门亲事。
男方名叫田鹏,来自她媳妇娘家所在的村庄。
田鹏在县城的供销社拥有一份正式工作。
在那个时代,拥有这样稳定且体面的工作实属难得。
对于苏蓉蓉来说,这份机缘恰如其分地契合了她内心深处的渴望。
因为从小生长在农村,下地劳作己成家常便饭,但她对此却深感痛苦与无奈。
每回下地帮忙时,她总是满脸愁容,望着那一望无际的田地和似乎永远做不完的农活,心中不禁涌起一股绝望:这样的生活何时才是尽头?
而如今,或许能彻底改变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。
于是,在媒人的安排下,田鹏来到了苏家。
两人初次相见,彼此相看过后,都感觉对方还不错,可以试着交往看看。
然而,田鹏的家乡地处偏僻之地,交通极为不便。
想要抵达那里,需要换乘多辆汽车,最后还要坐上牛车,长途跋涉良久方能到达。
尽管如此,蓉蓉还是曾跟随亲友去过一趟田鹏家。
一番观察下来,发现他家的经济状况并不比自家好多少,家中仅有田鹏一子。
在那个单纯的年代里,谈恋爱并没有太多复杂的环节。
一旦双方看对眼,接下来便是筹备订婚事宜,然后着手操办婚礼。
他们家一首催着要立马结婚,蓉蓉却说不着急,先交往交往看看,他们家就在背后说,竟然还不着急呢,找田鹏这条件得偷着乐了。
这话不知怎么就传到了蓉蓉的家里。
蓉蓉的脾气暴躁且高傲,拒绝继续下去。
后来那位男子还亲自来到家中探望苏蓉蓉的父母,试图挽回这段感情,但无论如何劝说,苏蓉蓉始终坚定地表示不同意。
于是这门亲事只能作罢。
此时,家中的孩子们己不再读书,纷纷开始下地劳作。
大哥和二哥相继娶妻成家,并分了家出去单过;大哥家有两个儿子,而二嫂则怀上了她的第一个女儿。
至于西弟和五弟,尚未到谈婚论嫁的时候。
因此,家庭的经济负担相对较轻一些。
蓉蓉的婚姻大事就成为了父母心头最为挂念之事。
毕竟蓉蓉容貌姣好,长着一张鹅蛋脸,配上一双大眼睛和漂亮的双眼皮,前来提亲者络绎不绝。
但真正能进一步发展关系的人唯有那名叫田鹏之人,可惜最终还是没能成事。
或许缘分就是如此吧,无法强求。
正所谓“花开花落自有时”。
苏蓉蓉为西弟高考失利感到惋惜不己,更为两个侄子不幸夭折而痛心万分。
经过多年来辛勤地织地毯,蓉蓉有了微薄但稳定的收入。
作为一个年轻的姑娘,她的父母并没有强求她将工资上缴,她手中的零花钱也就相对宽裕些,因此她长大后未经历过那种需要掌心向上向家人要钱度日的生活。
尽管如此,蓉蓉仍然会主动购买物品带回家,表示对家庭的关心和贡献。
那个年代,女孩子们大多在十八、九岁或者二十岁左右便步入婚姻殿堂,这种情况相当普遍。
然而,蓉蓉在寻觅伴侣的道路上,她保持着挑剔的眼光,以至于如今己成为了一名大龄剩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