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文化形态是否受欢迎,表面上取决于该文化形态自身的文明程度与艺术成就,实质上却取决于时代人心—大众普遍的意识需求与背景。
在静态层面,往往作品本身的质量高低,决定自身能不能红、受不受欢迎,这是最终决定因素。
但若参涉进时间,去到动态的历史层面,那么人群就会取代作品本身的地位成为绝对主导力量。
这在一些发展较快、动荡无序的行业同样适用!
所谓劣币驱逐良币就是一个典型特征,来自人群自身的问题和特质会反客为主塑造行业的走向。
讨论时间纵线上的武侠没落问题,显然后者更为适用,具体作品本身倒成次要。
这个层面上,随时代变化而寿终正寝,恰恰是最高的褒奖,而长盛不倒”或妄图”反倒成为问题。
本文跳出具体作品层面上的探讨,深究时代人心与不同小说形式意义所指上的匹配问题,以此来阐释为何现实当下,武侠小说集体退场而仙侠小说却集体崛起的普遍现状。
一、现实背景首先,粗略来看,武侠小说之所以不再火爆,是因为有更火爆的仙侠小说类的强势崛起。
什么修仙、修真、穿越和神魔题材的小说,在各种app上甚嚣尘上。
那么之前就没有仙侠小说吗?
当然有,自古有之!
但是它们在二十世纪以金庸、梁羽生、古龙等为代表的武侠小说流派强势崛起下,就自动悄然隐没于历史尘埃。
无论是“仙侠”,还是“武侠”在中国小说界均很有市场。
只是两者在历史时空,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关系—总是彼此轮换,你方唱罢我登场。
反反复复轮回发力,但又不真的直面展开竞争和较劲。
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彼此火与不火,也就具有了对某种时代人心的真实反映能力。
二、“仙侠”与“武侠”的背景意义所指.“武侠”的内核行侠仗义、抱打不平和劫富济贫,该出手时就出手,抒发的是人们内心中的正义观、道德观对外在社会现实的改造和驾驭能力及愿景。
它本质是世俗当下的内卷和实践,是人与人之间该如何相处的问题,反映了某种“现实意义”和“现实理想”。
喻指着人们对于社会该如何运行的真实关切,社会治理、建设上的真切参与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