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比单纯拉长写作时间,建立适合自己的练笔习惯会更好,更能事半功倍。
即使你很忙,也能轻松坚持。
王小波说写作是个反熵过程,意思是逆舒适态而行。
我非常同意,授课的年头长了,越发觉得写作之难不在方法技巧,而在笔头的热度。
说白了,就是个加柴煮冰水的过程。
对大多新手来说,这种热度初学即巅峰,恨不得一晚一部大部头。
结果可想而知,当一个个目标被反杀,刚燃起的心又掉进冰窟窿。
我给他们支招:给目标减肥,减到你能完成为止。
有人先每天2000字,还不行,就减到500字,再不行,300字……有趣的是,就算一减再减,最后都没有低于100字的。
应该是面子扛不住了,50字谁说得出口啊!
于是,我把“坚持困难户”集中起来,每天带他们更新100字。
一个月后,不少人已经能扔掉我这根拐杖,形成自己的创作节奏。
事实上,这个晨间习惯我已坚持多年:每天起来在社交媒体发一段短文案,数十到数百字不等,给大脑热热身,也敦促输入。
内容很自由,所见、所闻、所思、书摘、场景、对话、观影、回忆、吐槽都有。
我称之为“微练笔”。
所谓“微”,就是以足够小的目标来轻松坚持,小步快跑,最终积小成大。
PhotobyPixabay匀速和冲刺,哪个走得更远?
写作可能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—拉开椅子,坐下来动笔就可以了,也不花钱。
但仍有很多人瞻前顾后:再等等,我还没准备好。
畏难的原因各式各样:有人还没背完词典;有人觉得先要读1000本书;有人纠结是不是得修个中文专业……就像一群旱鸭子在岸边讨论泳姿,但就是不下水。
这是“黑盒子思维”在作祟。
我们看大部头,高山仰止之余,也顺带神化了创作过程。
觉得人家一定闭关十年,忍人所不忍,能人所不能,外加白胡子爷爷点化,才有这传世名作。
然而,这只是我等门外人想当然的看法。
如果翻翻作家的自传,你会发现他们的法宝非常相似,和马拉松运动员差不多:把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分解,保持匀速,以时间换空间,最终抵达终点。
这就是开头说的...